银河平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连日来,这项决策部署在绵阳市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意味着要在高质量发展上保持快的速度、做好示范和引领。“十四五”开局以来,绵阳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14%,居全省第一;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21.18亿元,居全省第二......
数据的背后是绵阳的担当: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使命,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绵阳勇毅前行。
当前,全国正在进行新一轮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明确提出在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省上支持绵阳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则是重要落子之举。
绵阳为何能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站在这一天向时间轴的前后张望,一个名为“使命”的词正从过去22年延展而来,铺就成一条绵阳科技创新进阶之路。
这条路上,绵阳“闯”出了新路子。绵阳一方面高质量服务保障国防建设,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另一方面,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组建创新联合体,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
这条路上,绵阳“试”出了新经验。绵阳探索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探索出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银行与企业风险共担的仪器设备信用贷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绵阳经验”。
正是在科技创新路上的“闯”与“试”,让绵阳敢于“蹚路子”
“大国重器”上的绵阳造频繁被刷新。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航中,中国电科九所为飞船配套了包括隔离器和环行器在内的多款磁性产品。
“国字号”科学城打造更多“国字号”战略科技力量。绵阳市将目光投向了我国顶尖创新平台国家实验室,将从多个方面支持多方力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集聚创新要素激发新活力。我市大力实行“招院引所”工作,积极引进央属企业集团和知名高校来绵建设分支机构,建设“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
“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绵阳将赛道锁定在了核技术应用、激光、航空与燃机、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集群上,并加快推进长虹、九洲等传统电子龙头企业巩固壮大,抢占发展先机。
透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可以看到绵阳对“科技立市”的真抓实干,以及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绵阳)科技城是国家创新驱动版图上的重要一块,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扛起更大的担当。绵阳早在行动中给出了答案:勇于先行、当好示范。
勇于先行、当好示范,就是要率先探索、实践制度创新。绵阳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邀请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年轻干部和科研工作者担任科技助理,着力破解“大科技小产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困境”。
今年5月,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研发团队办公室内,一场联动“政产学研用金”的“相亲会”在科技助理的撮合下成功配对。联姻的背后是科技助理发挥“1+1+N”模式作用,建立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
3个月以来,科技助理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为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金融机构架起沟通“桥梁”、实现无缝“对接”,已对接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70余项,甄别和梳理出61个项目作为重点突破和主攻方向,成功转移转化2项西南科技大学科研成果。
勇于先行、当好示范,就是要先行探索、谋求突破;示范引领、发挥带动作用。绵阳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找准科技创新突破发展支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用好促进科技创新各项政策,加速释放科技创新潜能。
日前,长虹集团AI实验室传来两则喜讯。AI实验室牵头申报的工信部揭榜挂帅项目“高精度工业视觉检测系统”从全国60多个团队中突围,入选工信部批复的4个项目之一。另一个喜讯则是技术成果获国际认可,AI实验室发布的论文被目前全球智能车科研学术领域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IEEE国际智能车大会接收。在科技助理、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朱玉玉看来,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基础力量,在创新源头供给和人才供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则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要将这两股力量用好,加快把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国防科研生产重要基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近日,赛迪顾问联合赛迪科创对全国279个科技城(含科学城)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发布《科技城百强榜(2022)》。其中,中国(绵阳)科技城位列全国第七、中西部地区第一。
放眼全国,科技创新实力已成为不少城市发展的“标配”,绵阳为何能脱颖而出?这依托于绵阳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让种种创新要素在绵阳“聚沙成塔”,一步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竞争力。
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前,一场“速度与激情”在绵阳上演中国农业银行绵阳科技支行揭牌成立,常规需要1年才能完成的筹建设立工作,在绵阳只用了70天。
当“农行速度”遇到“绵阳态度”,擦出的是科技金融与科技企业的“火花”。2022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与绵阳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月出台了《倾力支持绵阳发展十大政策》。目前累计向绵阳地区新投放贷款120余亿元,其中70%以上投向科技企业发展等领域。
在科技创新领域,示范引领效应和集群效应非常重要,而在绵阳一个具有强磁场效应的科技创新生态圈已形成。
不久前,作为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重庆分中心首个绵碚合作案例,西南科技大学制造学院与重庆荣凯川仪仪表有限公司校企合作项目结题,正式投产。“该项目在技术上与传统的铅酸电池相比,更加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负责人丁爱华表示,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搭“桥梁”,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绵阳把建平台、促转化、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聚焦“共通共用、共建共享”,建成了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一批主攻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创新平台。
搭建平台的同时,绵阳也在思考,一些院所企业、科研人员存在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壁垒如何破?一个月前,绵阳市发布历年来含金量最高、力度最大、诚意最足的“人才十条”新政,出招之真,揽才之诚,条条彰显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诚意和决心。
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当天,科技新闻2022年绵阳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典礼如约而至。谢莉、姜淮芜、伍凌川、刘定友等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的身影,在聚光灯下光彩夺目。
“绵阳既要抛出橄榄枝引人才,更要挖掘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人才宝库。”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事业部总经理伍凌川说,十分关注国家、省上对绵阳的支持政策以及绵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发挥的支撑作用。
新的征程已开启。可以肯定的是,国家战略的叠加、全省战略的赋能、全市目标的锚定,绵阳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跃升期、跨越期,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绵报融媒记者 郭若雪)
14天内省内无疫发生地旅居史游客,查码、查卡进入文旅场所,不得擅自索要核酸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