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anoResearch》公布2021年二维材料纳米研究青年科学家奖,Mark C. Hersam、Kai Xiao、孙立涛等35位学者入选。
近日,《NanoResearch》公布2021年二维材料纳米研究青年科学家奖(NR45 Young Innovators Award)获奖名单,共
该奖项由《NanoResearch》编辑部设立,旨在表彰献身科学事业、潜心钻研学术、长期从事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前沿领域研究并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每年授予最多45位年龄不超过45岁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
刘碧录目前是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副教授和核心PI。研究兴趣涵盖低维材料的化学和材料科学,重点是碳纳米结构、二维材料和异质结构。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材料化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IMR)材料科学博士学位;2012-2016年在南加州大学(USC)担任博士后研究助理和研究助理教授;2016年至今任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副教授。发表了约100篇高质量的SCI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10,000次,H指数为45。20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1999年获得山东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2-2003年在弗朗合费研究所访问,2004-2008年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200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课题组,开展低维材料和器件方面的研究,目前担任课题组长、纳米实验室主任、北京凝聚态国家科学中心副主任。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
付磊,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06年-2007年在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2007年至2011年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研究员,而后加入武汉大学,以电子信息、能源领域的应用需求为导向,着力研究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的可控生长、组装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武汉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影响因子10.0以上的70余篇,包括
Kai Xiao为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纳米材料科学中心的资深研究员,并且是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系和Bredesen中心的联合教师。200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纳米材料科学中心担任博士后助理,2008年成为研究员,研究重点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加工。
孙立涛,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国家杰青、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目前兼任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FEI纳皮米中心主任。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5-2008年于德国美茵茨大学(University of Mainz)做Research fellow,2009-2010年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做访问教授,2008年加入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聘为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焦丽颖:1999-2003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2008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2012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2012年至今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低维半导体材料的可控合成、结构表征、物性测量及其在纳电子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新型能源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优化。2013年获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
周树云2002年从清华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先后以博士后和项目科学家的身份工作四年。2012年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成为中国物理学界最年轻的女科学家之一。
Goki Eda,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聚焦电子和光子器件物理学的二维材料的研究。2006年获伍斯特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博士学位。曾是英国皇家学会牛顿国际研究员,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作。2011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物理和化学助理教授,成为先进2D材料中心(CA2DM)的一员,2019年升为副教授。多次获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NRF)研究资助,并获得许多奖项,包括新加坡国家科学院(SNAS)青年科学家奖和大学青年研究员奖。
Chen Wei,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和物理系教授。2001年获南京大学化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与有机材料、石墨烯、2D材料分子表面工程相关的基础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理论,以及在能源与环境应用中的表面控制纳米催化技术。
探索了新颖的2D材料,并研究了它们的机械、电和光学特性,特别是对这些材料在纳米机械和光电设备中的应用,是国际同行评论期刊和6个书籍章节中140篇文章的作者。于2017年获得了ERC起始资金,并于2020年受邀成为国际先进材料协会(IAAM)的会员,连续三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选为2017年西班牙十大杰出人才之一。他还获得了西班牙皇家物理学会的青年研究奖(实验物理学)(2016年)。
高力波于2015年加盟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作为独立课题组负责人成立二维材料制备实验室。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承成会明院士、任文才研究员;2011-201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石墨烯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入选第十一批“青年项目”,博士期间获得2015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累计发表32篇论文,同时授权了7项中国专利和2项美国专利。
张俊现任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半导体声子物理与器件课题组组长。2004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物理系,2010年获中科院半导体所博士学位,之后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目前主要从事低维量子材料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6的文章40多篇,包括1篇Nature(封面)、2篇
张铮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2006年获材料物理与化学学士学位,2015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并于2013年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学。曾在2018年12月作为“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第五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二维原子晶体材料;2.纳电子与光电器件器件;3.低维纳米材料能量转换器件。在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被引用次数超过2500。
周鹏,复旦大学物理学博士,微纳电子器件研究所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二维层状半导体电子器件与特性研究与下一代CMOS兼容非易失存储器研究。2020年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01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获得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18年获得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称号,2016年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称号,2013年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称号,曾获得复旦大学卓学人才称号。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Electronics, and Nano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刘渊,湖南大学物理微电子学院教授,2010年在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5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7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博士后,2017年9月进入湖南大学物理微电子学院。主要从事半导体微纳电子器件设计、制造、加工、测量与小规模逻辑电路集成的工作。迄今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总引用为9000余次,多篇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或热点论文。
Chai Yang为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香港物理学会副会长,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IEEE ED / SSC香港分会会长(2017-2019年)。曾获得RGC早期职业奖(2015年),IOP半导体科学技术早期研究奖(2017年),2018/19年度杰出成就学院奖,ICON 2DMAT青年科学家奖(2019年)和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奖-学术研究类(2019年)。在
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本科学士学位;2011.08-2015.12在美国莱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Ajayan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2016.03-2017.05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Yi Cui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的性质调控以及新能源材料等。最近5年,在材料学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并列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顶级期刊20篇,包括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
彭波,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0-2013年、2014-2015年分别在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研究员。他的研究集中在自旋电子学与谷电子学的二维铁磁材料上,近五年在
廖蕾,湖南大学物理微电子学院教授,2009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半导体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截止目前发表200多篇论文,包括Nature、Nature Electron.、Nature Commun.、Adv. Mater.、Nano Lett.和
等期刊,总他引次数超过10000次,H指数65。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JQ项目,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培育项目,面上项目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等。作为科研骨干参加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重大专项。
肖湘衡,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离子注入法制备金属和半导体纳米材料与改性研究;新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纳米颗粒等离子体与半导体耦合发光及光催化研究;抗辐照材料。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香港合作“香江学者”,珞珈青年学者,第14届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第16届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珞珈特聘教授,2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胡伟达于2001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武汉科技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撰写、合著150余篇论文和会议报告,引用总数为10,000,H指数为53。
Wang Han于2014年加入南加州大学(USC),目前为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2007年获得剑桥大学电气和信息科学学位,2013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13-2014年于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的纳米科学与技术小组任职。研究兴趣包括基于用于计算、通信和传感应用的新兴纳米材料在电子和光子技术的基础研究和设备创新。曾荣获IEEE纳米技术委员会早期职业奖,陆军研究办公室青年研究人员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奖等多个奖项。
Wang Chuan为华盛顿大学电气和系统工程系助理教授。在加入华盛顿大学之前,于2013-2018年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助理教授;2011年博士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电气工程系,2011-201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担任博士后学者。研究兴趣包括可拉伸电子学和用于显示、传感的印刷电子学,能量收集应用以及二维半导体纳米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发表67篇期刊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6,000次,H指数为39。
倪振华,东南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同时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第二专业本科学位。2007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2007-201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09年获得英国政府“Researcher exchange programme Award” 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Andre Geim教授(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研究组做访问学者。2010年加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2011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2年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支持计划资助。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受聘为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维层状材料(石墨烯、二硫化钼、黑磷等)的光学与光电性能,发表SCI论文140余篇,SCI他引9000余次,H-指数=43,授权专利13项。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Scientific Reports以及
Gao Wei-bo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为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 研究兴趣为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2D材料物理学。2010年获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2014年获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资助,2017年获得新加坡35岁以下创新者-EmTech亚洲和青年科学家奖。
Lu Yuerui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学士学位,康奈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博士学位。 目前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纳米机电系统(NEMS)实验室负责人,天行体育网址研究兴趣包括MEMS / NEMS传感器和执行器,纳米制造技术,可再生能源收集,生物医学新型设备以及2D材料和设备。
张青为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分别于2005年和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1-2016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并于2016年加入北京大学担任首席研究员。研究兴趣为新兴低维半导体(包括TMD,钙钛矿等)的光谱学和光子器件,曾获得中国化学学会颁发的2018年第三届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新锐奖。
张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年、2007年在湖北大学分别获得物理学学士和材料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历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科研工作,2015年入职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长期致力于窄带隙二维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研究兴趣集中在黑磷等窄带隙二维材料的可控生长及其红外、太赫兹激光与探测器件的应用突破。迄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论文他引1500余次;申请国际PCT和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近年来在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或分会主席30余次。主要研究领域为二维材料生长(氮化硼、黑磷等)与新型微纳光电子器件(红外、太赫兹激光与探测器等)。
Mark C. Hersam为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教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兴趣包括纳米材料,扫描探针显微镜,纳米电子设备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获得包括总统科学家和工程师职业早期奖,当选材料研究学会会员,麦克阿瑟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Woo Jong Yu 于2007年获得韩国成均馆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士学位, 2011年获得成均馆大学先进纳米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化学做博士后,之后加入成均馆大学担任教授。
吴翟,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副教授(校直聘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博士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14年赴香港大学化学系任咏华院士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到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任教至今,2016年被直聘为教授。近年来一直在从事低维纳米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其中包含“ESI高被引论文”9篇,引用超3700余次,H指数为36;申请发明专利14项。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和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等科研项目,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
李德慧,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3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随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以来,一直从事于低维半导体纳米结构的光学以及光电子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在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篇。
王功名于2013年获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博士学位,2013-2016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担任教授。研究重点为用于能源转换和存储的化学工程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制造。课题组尝试用简单的化学原理,尝试合成出美妙的纳米材料,通过设计,探索微观世界;用化学家的手,发现美妙的化学,并将应用在有机催化、电催化、光催化等领域。
Lei Dangyuan于2011年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集中在低维材料和结构的纳米光子学,特别是在纳米级上增强了等离激元的光-质相互作用以及在光收集和转换,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中的应用。与他人合著144本著作,发表了80多次邀请演讲,其著作共获得5450次引用,H指数为43。
徐宇曦,西湖大学工学院低维功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负责人,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博导,2019年加入西湖大学工学院,任研究员/博导(独立PI)。其课题组主要致力于新型高分子和石墨烯等低维功能材料的化学制备、可控组装复合及其在能源、环境、催化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Nano Lett.、ACS Nano、Adv. Funct. Mate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拓展了石墨烯功能化与组装、三维石墨烯宏观材料、二维功能高分子等研究方向,在国际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论文被Science、Nature等刊物他引一万多次,其中单篇最高他引3000多次,入选过去十年中国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十篇论文,14篇论文被ESI数据库收录为高被引论文。
迎利好!《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公开征求意见
软硬件双升级!瑞孚迪发布新品细胞计数仪Cellometer Ascend
创新引领 YOUNG帆起航——仪器信息网25周年 我们不一YOUNG!
浙江大学高超团队今日《Science》:再次在氧化石墨烯纤维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紧跟“十四五”规划 重点布局生命科学领域——访马尔文帕纳科中国区总经理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