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农业期刊网编辑委员会、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新华网学术中国-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电子”)主办的“2024年中国农业期刊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会议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农业期刊的创新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农业期刊界的230余名线余名线上编辑齐聚盛会,共谋新技术下农业期刊的创新发展之策。
会议邀请人工智能、期刊领域专家学者就热点议题做相关主题和专题报告,并围绕“新技术、新媒体在农业期刊发展中的应用前景”主题进行圆桌讨论。会议期间,2024年度中国农业期刊网研究基金85项立项项目以及“三优项目”等8类优秀案例的评选结果发布,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农业期刊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及成立会议、主编论坛举办。
现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王泽胤,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政策咨询与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魏秀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张莉,方正电子副总裁刘长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农业期刊网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袁文业主持开幕式。
▲中国农业期刊网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袁文业
王泽胤在致辞中表示,农业期刊行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革传统办刊方式,加强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期刊向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化、平台化加速跃进,不断提高用户服务能力、知识传播能力、科技引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加快形成农业新的生产力赋能。
会上,中国农业期刊网Web3.0版本上线。魏秀菊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农业期刊网的建设成效及中国农业期刊学术年会搭建的良好创新交流平台。她强调,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期刊事业,要以开放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思路,推动我国农业期刊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建设世界农业科技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莉表示,自中国科协等部门2019年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来,我国的科技期刊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农业期刊同样是受益者,在高水平期刊、集群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期刊的出版格局,促进期刊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发展模式等多个层面的深度创新。
刘长明表示,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人工智能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的出现为获取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提供了有益助力。他介绍了方正电子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期刊出版应用场景相融合的最新技术成果,并表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及集约化出版、集群化发展、国际化传播是农业期刊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方正电子将继续探索AI技术在农业期刊出版和传播方面的应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期刊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基于自身在媒体出版领域近四十年的技术沉淀和行业积累,方正电子积极探索AI技术与期刊出版各场景的融合应用,发布了一系列智能产品,为期刊出版单位提供领先的信息处理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会议现场,方正电子出版领域专家分别在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环节做相关分享。
国家智慧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方正电子数字出版产品总监杨勇以“AI赋能未来:智能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应用与前景”主题作报告,分析了新技术对期刊的影响以及智能技术在期刊出版中的应用。他分享了方正电子人工智能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展示了方正电子利用AI技术在提升期刊出版效率、传播速度、用户体验、内容品质及数据安全等方面做出的成果。
▲国家智慧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方正电子数字出版产品总监 杨勇
方正电子学术期刊推广经理邱海燕以“数智时代下,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的探索实践”为主题作报告,介绍了方正电子面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打造的“方正鸿云学术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解决方案”。该方案提供投审稿、出版、发布、传播一体化全流程服务,目前已服务于1200余种学术期刊,对期刊出版领域的提质增效带来了明显的助力。接下来,方正鸿云将持续测试AI能力与期刊行业的结合点,积极探索AI编辑助手、AIGC检测、AI导读、AI审稿专家推荐等人工智能应用工具,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专业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
会上,南京善锋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振华、方正电子学术期刊业务营销总经理曹岩、吉林农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鞠善宏、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果农之友》编辑部主任李艳萍4位业内专家进行圆桌讨论,围绕“新技术、天行体育app新媒体在农业期刊发展中的应用前景”主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期刊编辑、评审、传播等方面的应用和期刊编辑利用新媒体助力农业新技术推广传播的实践。
当下,AI技术以其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期刊出版行业作为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受到的影响尤为深远。作为出版领域的技术领军企业,方正电子将与期刊用户携手,积极拥抱科技变革,持续推动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