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党组织和大家给了我很多帮助,今天能够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感到很激动,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想向大家表个态:我一定会以一个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党的事业做出自己的微薄贡献。”在支部同意接收自己为预备党员时,83岁的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后简称“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教授陈振新哽咽了。
6月15日下午,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讨论接收陈振新为预备党员事宜。经支部成员充分讨论并投票表决,党支部同意接收陈振新为预备党员。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陈振新光荣加入中国,“这既是一段耄耋老人矢志不渝追求进步的佳话,也是复旦大学党的建设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陈振新的入党介绍人之一焦扬说。她由衷地为陈振新感到高兴,也代表学校党委对陈振新光荣入党表示祝贺。
“陈振新用毕生的实际行动为党的教育科研事业奋斗,坚持不懈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生动诠释了‘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充分说明了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追求党的奋斗目标需要用毕生来实践。”焦扬说。
据介绍,在红色家风浸润中长大的陈振新始终牢记老校长“做人要低调”的家训,在复旦工作期间,他不曾以望老子女的身份向学校和组织提过任何要求。陈振新将加入中国作为他一生的愿望和追求,曾先后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能够实现夙愿,但他始终一心向党、信念坚定,一直把这个愿望深深地埋在心里。
去年6月,焦扬上门去看望他们时才知道望老曾对他们有过遗嘱,希望他们“早日加入,为党工作。”但他们没有跟任何人提起,担心给组织添麻烦。“直到我们去了解的时候,才再次鼓起勇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记得当时振新和朱老师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数度哽咽。”焦扬说。
2020年,《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出版100周年之际,陈振新在传扬宣言精神,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工作的同时,也受到感召和鼓舞,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同年6月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之后,陈振新又主动加强学习十九大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深化对党员标准的认识,满一年考察期后,终于被正式发展为预备党员。
焦扬表示,在建党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陈振新能以83岁高龄入党,传承望道老校长坚守一生的信仰,这不仅将成为复旦党的建设历史上的又一段佳话,更充分说明追求信念不分早晚,坚定理想需要终身践行。
陈振新在电子线路教学实验室工作三十多年,主讲了“电子信息系统基础”等多门课程,参与编写多部教材,教研成果屡次获奖。陈振新另一位入党介绍人、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郭翌说,递交入党申请书以来,陈振新多次参加学院党委和支部活动,不仅为全院教师讲述望老翻译《宣言》、传播马克思主义、追求真理的故事,还为课程思政出谋划策,关心实验室建设,在疫情期间还向武汉捐款。
这位为人低调谦逊的退休老教师也让在支部党员大会现场的中青年老师们满怀敬意。他们说,以前都不知道他是望老的孩子。“当时我们上陈老师的实验课,一开始笨手笨脚的,陈老师就说‘别着急’,特别有耐心。”陈振新的学生孔庆生副教授说。孔庆生的学生、党支部书记、青年教师李旦说:“我入学时陈老师已经退休,但我看到了一种传承,陈老师给孔老师上课很耐心,而孔老师给我们上课也很耐心。”
陈振新所在的信息学院党委今年获评了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去年底,电子工程系党支部也完成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验收。
近年来,复旦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发展党员工作,天行体育官网针对高知识群体探索形成生活关心、事业关心、思想关心、政治引领的“三关心一引领”工作机制,创新实施专任教师发展党员“四看”工作法,重点考察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在政治立场、理论武装、立德树人、科研攻坚等四个方面的现实表现,推动专任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取得突破。
“振新吾儿,良玉吾媳同鉴:我经常以红灯记的那革命家庭比作我们家庭,目的在乎督促你们努力改造思想,刻苦攻读马列主义思想,提高自己的政治识别能力,争取早日加入,为党工作。另外,家中诸物和留有少数稿费,望你们斟酌使用,我的藏书请送复旦大学。两个孙子聪明、活泼,望你们引导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陈望道 1976年6月大病后留言。”
《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留下了这段遗嘱。去年7月1日,陈望道之子陈振新伉俪,将这封老校长遗嘱(复制件)入藏《宣言》展示馆。
“望道先生”,是陈振新与人交谈时常用的对父亲的称呼。与父亲相处28年,在陈振新眼中,父亲更像是自己的人生导师。
陈振新的童年是在故乡农村度过的。1949年上海解放,11岁的他才来到上海。此前,父亲陈望道因翻译《宣言》遭施压,工作环境恶劣。
“我一生在红旗下长大。在我的思想中,‘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是根深蒂固的。”陈振新说,这不仅因为解放后的中国一派新气象,还来自红色家庭的环境熏陶——陈望道是中国上海发起组成员之一,《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这本薄薄的译著诞生于义乌农村不足以照亮柴房的灯光下,却让无数革命者找到了信仰的航道。
“父亲一生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1920年3月翻译《宣言》到1977年去世,无论是早期做党的工作,还是后来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的信仰始终未变。”陈振新说。
回忆起父亲的点滴,陈振新深情中满怀敬意。“父亲是个沉默的人,话不多,学生们都叫他‘老夫子’。他对我们子女的教育,大多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振新记得刚从义乌乡下来到上海读书时,因听不懂上海话,加上农村教育与上海教育有很大差距,成绩很不理想。陈望道接到陈振新的成绩报告单后,并未责骂他,而是在成绩报告单的家长意见栏里写下了一段话,让他带给老师:“新从乡间来沪,语言生活尚且生疏,稍久当有进步。”“这寥寥数语,影响了我的一生。”陈振新说。
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陈振新,努力学习,事事严格要求自己,1950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历任共青团少先队辅导员、团支部宣传委员、组织委员、支部书记。就读新沪中学期间,他初三时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青年团的前身),跟党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对党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也对党逐渐产生了感情。
“接触了很多党员,觉得他们真的很优秀。”怀着对党组织的憧憬,1956年,陈振新在高中期间第一次提出了入党申请。1965年调入复旦工作后,他再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
陈振新一直都以党员身份要求自己——“我以一个布尔什维克来要求我自己,你也要以一个布尔什维克的标准要求自己,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这是陈望道常对他说的一句话。
“父亲一直要求我们低调做人。”在陈振新和朱良玉的记忆中,如今广为流传的父亲首译《宣言》、误把墨汁当红糖的轶事,陈望道从未在家人面前提起。“他没有日记,以前做过的事也从不多说。”
此外,陈望道刚正不阿、公私分明,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朱良玉记得,曾有亲戚希望陈望道利用职务之便,将自己从外地调到上海工作,被拒绝。陈振新说,“有人觉得父亲有些不近人情,实际上,对我们子女,他也是一样的要求。”正是在这些点滴的言传身教中,父亲为他们树立了一名员的标准。
陈望道先生是语言学家,但陈振新当年考大学时却选择了理科。“因为父亲经常在家谈论科教兴国。”陈振新说,“我原来的名字叫陈振兴,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希望我们这代人能够振兴新中国,所以替我改名振新。”
大学毕业后,陈振新被分配到复旦大学工作,在物理系无线电基础教研组担任见习助教。为此,一向寡言的陈望道专门找他谈了一次话。“他很严肃地跟我说,你现在来复旦工作了,我们很高兴,但你要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同时,陈望道还特别要求他,“既从事科学研究,就要有所创造,不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翻来覆去地讲”。
在复旦工作36年,陈振新一直铭记这份教诲,从最基层的见习助教,一步步成长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随着学校发展,无线电基础教研组从物理系分出,成立了电子工程系,陈振新成为电子线路教学实验室的一名讲师,参与《电子线路基础实验》新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实验设备制作。为编好这本全国统编教材,陈振新和同事们跑遍了半个中国,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等相关高校了解情况,汲取优秀经验。这本教材于1982年出版,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的试用教材。
后来,陈振新被任命为复旦大学电子线路教学实验室副主任,负责 “脉冲与数字电路实验”等新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编写。“技术发展很迅速,很多是我大学都没学过的,完全是先靠自学的,再教给学生。”陈振新记得,那段时间和同事们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十一二点。
实验教学改革之前,复旦的实验课程没有独立设课,只是由教师操作给学生观看。在陈振新参与的“以能力训练为目标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项目下,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计算学分,同时实验室可保证学生自由选择实验的时间和内容。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验操作能力,获1989年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陈望道常对家人说:“唯教育事业是万古长青的。”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对陈振新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1998年从复旦退休后,陈振新没有闲下来。“我喜欢搞教学,干了几十年,我想有机会继续,就挺好的。”陈振新说。
1998年,应中科院院士、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之邀,陈振新赴江苏江阴民办的培尔学院工作,担任电子信息工程系实验室主任,负责物理、电子和线路实验室的筹建工作。从1998年至2003年,在培尔学院期间,陈振新还完成了《电子系统设计》、《电子测量技术》等多本教材的编写任务,合计127万字左右。那几年,他每周在上海、江阴两地间奔波,把复旦先进的实验技术、教学理念,全部带到这所新学校。
2003年,陈振新返回上海,应聘为杨浦区金程国际金融培训中心的校长。原本受邀担任校长,只要求陈振新一周来校办公一天,但因为市里、区里有会经常要去二三天,他常忙到很晚回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讲述陈望道首译《宣言》的故事,号召员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2020年开始,复旦大学深入实施“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陈振新夫妇多次受邀参加媒体和学校望道精神传承的各项活动。
“在此感召下,我更加坚信中国的伟大、光荣和正确,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加入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为党工作,这也是父亲对我的要求。”去年,陈振新再次表达了向党组织靠拢的意愿。
在陈振新眼中,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员,必需要讲政治、讲规矩、讲道德、讲奉献。“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认识要全面深刻;其次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作为党员,一定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勤勤恳恳做事;第三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
为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陈振新前不久特意找出当年买的一本《宣言》——197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价格一毛八分钱。时隔半个世纪,书依然被保存得很好,当年的笔记和标注,清晰工整。此外,他还在读一本2019年出版的《宣言(百周年纪念版)》,这本新书中不仅有1949年的译本,也收录了望老的版本。
“学马列要看原著,要对照着看不同版本之间的区别。”陈振新一边翻阅,一边认真说道。
多年前,退休后的陈振新开始担任陈望道研究会的副会长,以研究员和后辈的双重身份,梳理父亲陈望道的一生。研究会经费有限,是一个松散的研究团体,但陈振新要求自己每到特殊的时间节点,都要有意识地写些文章,不知不觉间,文章已写了几十篇,书也出了好几本。在他家中,随处可见关于望老的书籍和资料。
“到了我这个年纪,体力上是比不过年轻人了,”83岁的“年轻”党员陈振新谈及入党后的打算时坦言,“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这件事,为党的事业尽绵薄之力。”
年过八旬的陈振新,一年来参加了30余次望道研究和宣传活动。而且他还主动收集、研究并捐献相关历史资料,向学校捐赠望道研究和宣言精神相关档案、图书、实物等536件,寄存手稿1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