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军预警监视领域唯一的专门院校,担负20余项总部和空军赋予教学改革的试点任务。这是一支历经我军精简整编的院校,引领战略预警新型作战人才的培养——
2012年,原空军雷达学院更名改建为空军预警学院。经过4年的艰辛探索,这个学院建立起崭新的任职教育办学体制、学科阵营和人才队伍,成为全军预警监视系统人才培养的集约化基地,对推进战略预警新型作战力量建设起到支撑作用。
转型成功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靠事业吸引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靠机制激活人才”,学院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学院出台“人才行动计划”,对教员队伍进行优化重组,加大领军人才的借智、引进和培养力度。
前些年,获悉中科院某研究所王成良博士在某前沿领域颇有造诣,学院领导多顾茅庐。王成良被特招入伍后,学院全力支持他的科研工作,优先为他解决住房,安置家属工作。前年,王成良被任命为某预警研究室主任,他带领大家向空天预警领域的前沿课题发起冲击。
2011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陈新博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学院,学院给他铺路子、搭台子、压担子。陈新长期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研究,他带领同事开展“军用云计算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如今,这个实验室与国内软硬件综合实力较强的浪潮集团开展深度合作,已扩建为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实验室。他们还参与了空军重点课题“某云计算关键技术研究”的攻关。
近年来,学院引进66名战略预警相关领域急需人才,选送52名教员到科研院所跟踪装备研制,组建5支战略预警骨干装备新型教学科研团队。学院领导多次赶赴北京、上海等地拜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认真听取他们对学院领军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聘请28名院士为客座教授。目前,学院拥有5个国家和军队重点学科,3个军队重点实验室,有效促进了学院新型人才建设。
转型之艰,犹如蚕蛹破茧、雄鹰换羽,总是伴随着“阵痛”。这意味着既有的办学体制要被打破,一些单位的撤降并改,一大批教员面临转岗。
学院党委组织全院官兵深入开展转型大讨论,引导官兵认清调整改革的重大意义,以崭新的视角审视部队对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的需求,全身心地投入到转型变革之中。
从事30多年教学的丁建江教授,过去围绕防空预警单雷达性能提升、防空预警多雷达组网运用开展教学。当他拿到《战略预警装备论证》《战略预警系统与运用》等教材时,有一切从头再来的感觉。面对未来战略预警战场的作战需求,他一边潜心研究原理,一边扎进作战部队寻找破解难题的秘方。高山海岛、大漠戈壁留下了他辛勤跋涉的足迹和身影。在掌握了大量实战化教学第一手资料后,丁建江完成了“华丽转身”,今年,在国防大学教学科研创新集训班、战略预警参谋班上,他的《战略预警系统与运用》课赢得满堂彩。
曾被视为学院教学“王牌”的电路与系统教研室,转型后教研室人数减半。教研室主任张金林带领大家按新格局向新领域冲刺。文职教员陈果当初只能上实验课程,转型中不断“强筋壮骨”,如今能独立开设《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
学院由传统的“雷达防空预警”向“战略预警体系”转型,是一次质的跨越。学院党委把“创建战略预警一流学科”贯穿于转型全过程。
为了构筑新的“学科大厦”,学院领导带领专家教授深入科研院所和部队调查研究,构建与战略预警新型作战力量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布局。他们按“突出信息化,强化大预警”的发展战略,运用战略管理方法构建预警指挥、预警情报等多个专业门类为主体的新型学科专业群。
2012年,“战略预警学”首次被列入军队2110重点学科建设领域。为了引领丰富该新兴学科建设,学院某预警实验室闫世强教授深入中科院、科研院所,跑遍大漠戈壁的边关哨所、试验基地调研论证,研制出某数据分析与挖掘系统及一体化作战仿真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开设战略预警专题讲座。
为了加快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的步伐,学院组建某预警实验室和某预警理论研究中心,初步构建起面向战略预警体系、面向空天预警作战使用、面向雷达关键技术的三足鼎立高水平实验群。学院完成的“战略预警问题研究”获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出版的《战略预警体系概论》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战略预警体系的理论专著。学院某预警实验室被评为军队重点实验室,为战略预警新型作战力量打造“预实践”平台,天行体育官网如今已为部队输送900多名“种子人才”,为战略预警新质战斗力生成提供了先期支撑。学院着眼实战化作战需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成立“战略预警体系运用、微波光子雷达、军用云计算”等多专业课题组,攻克十多个重大项目,有三项重点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五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