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体育天行体育

天行体育
2024-11-02 17:29:39

科学家眼中的2035什么样?

分享到:

  1月27日,我们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齐让、朱星,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周玉梅、张德兴一起,在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办公室,做了一场小型座谈,一起来展望2035。

  大家聊的,是一个“大”线远景目标,对国家来说,是一个宏大的战略。但大家聊得,更是一个“小”话题,因为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来说,这线年烟火生活的向往。

科学家眼中的2035什么样?

  朱星委员的微信头像,是一个甜美乖巧的小姑娘,那是他三岁的小外孙女。到2035年,她将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青春少女。届时,她将面临怎样的生活、工作可能?作为长辈,我们今天应该认真做好哪些工作,给孩子们一个更安全、更美好、更值得期待的明天?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十四五”规划(意见)和2035远景目标,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图像。我想到的是,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可以上天,可以入地,但疫情的发生,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小小的病毒,竟然把全世界搞得一片狼藉。这说明我们对自然界、对科学奥秘的认识还非常局限。再过十几年,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变化,可能是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物种,会变得更加谦逊一些。

  这个世界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互相联系的。有人问,病毒那么有害,能不能把它消灭掉?我回答,具体到某一个病毒,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病毒作为一类生命体,我们是离不开它的,没有了它,大概我们人类也没法生存。比如,如果没有病毒,大概这个世界就全被细菌给占满了,是病毒每天让好多细菌回归大自然,这是一个生态循环。

  张委员提到的病毒,按尺度来说,125纳米,0.1微米左右的小小的东西,竟然给整个人类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疫情期间,我们出门到处都要刷健康码,后台就是靠信息技术做支撑。畅想未来15年,在信息技术上还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觉得,信息技术除了原始创新推动之外,更多的是需求牵引,只要有需求,只要你想到的话,就一定会做到,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我们捕捉一些信息,然后做信息处理,做信息传输,这是一个链路里最基本的三项东西。这三项的技术一直在不断推进。

  比如摄像头清晰度越来越高,视角越来越宽。现在手机拍一张照片,可能都会有十几、二十几兆。这样数据量会比较大,再去做处理,就对运算有要求,对芯片处理有要求。比如游戏迷或者手机迷说的“卡不卡”,体现的就是数据处理的速度快不快。集成电路技术、微纳加工技术,或者说是芯片加工技术,追求的就是让最终用户感受不到这种“卡”,不断提升它的速度。随着5G的推进,其带宽和速度不断提升,会引领带来很多新的应用,这些应用一定是服务于百姓的需求。

  目前在无线通信大背景下,我们都看到了物联网,万物互联,我们可以畅想一下:未来15年,可能我们无论走到哪儿,也许不需要动手,也不需要动脚,就动动嘴巴下下指令,该干的东西都可以动起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在硬件上也是靠集成电路的芯片来支撑。我想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畅想出更多的事情,比如现在家庭里所有的累活儿,是不是都可以交给机器来做?

  更重要的影响,其实还不仅仅在于生活,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我们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的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15年之后,我相信我们会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更多的便捷。

  我从事的工作是纳米科技的研究。很多人会问,纳米科技到底是指什么东西?周委员刚刚讲述的信息技术,其中大家关心的未来集成电路一个尺度7纳米,是现在芯片的典型尺寸。7纳米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一根成年人的头发,直径大概是70微米。也就是说,一根头发丝相当于7个纳米的1万倍。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就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我认为,纳米科技对普通人的影响可以说是:惠及千家万户,人人都享受到纳米科技带来的好处。只不过人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点。

  纳米科技是个高度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将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互相交互融合,英文简称为NBIC-Nanotechnology-Bio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ngnation Science. 很巧合的是,今天在座接受采访的几位,刚好分别是纳米技术(我),生物技术(张),信息技术(周)和认知科学(齐),更便于大家讨论学科交叉的故事。在2001年,美国开始实行了国家纳米技术行动计划。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美国总统科学顾问,科学家M. Roco对纳米科技提出了中期和远期的规划。针对今天的主题,我回想了一下,他在2000年前后,是怎么来讨论纳米科技的发展?

  当时他把纳米科技发展分成了4个不同的阶段或者四代。第一代,纳米材料是被动而没有智能的,尺寸很小,但是功能已经具备了。第二代,纳米尺度的器件,已经有了一些功能和智能。第三代,纳米分子体系,有可能会应用于生命科学。第四代,分子纳米系统,具有相对独立的智能和创造性。

  这是20年以前科学家们的畅想。那么站在今天展望未来15年,我想更多的可能,是偏向于纳米技术、纳米器件的智能化,比如纳米尺度的机器人,钻到的血管里面去进行清理,或者是无处不在的纳米传感器,执行高智能的操作甚至更复杂的一些工作。而这些智能操作将远远高于目前的简单机器人。

  刚才三位科学家畅想未来,谈到纳米,朱委员用头发丝来做比喻。我换一个比喻,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纳米相当于什么?1.4个人!我在想,2035年,我们国家公民的科学素质能到一个什么程度?

  最近中国科协根据30万份样本的调查数据,正式公布: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10.56%。这是个什么概念?好比在计算机或手机打游戏过三关,公民理解科学、公民具备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100个人里面有10个人,具备这三项,就是10%。

  我们回到15年前,也就是2005年。我那时候正好是从科技部到中国科协工作,其中一项任务是抓《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当时的测度,只有1.6%!也就是100人中只有1.6人达标。纲要里面就着重抓四个重点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还有四项基础工程来推动这项工作。5年以后,2010年,测度翻了一番,达到3.27%。到了2015年,国务院给的指标是5%,我们达到了6.2%,超额完成了。原来确定2020年指标是10%,现在10.56%,也超了。未来的指标,还在规划研究过程当中,可能会达到25%。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十八大以后,习提出并多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理解其核心是要解决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基础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我想这一轮做公民科学素质规划,要在4个重点人群上,再增加一个人群:老年人。按照现行的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已经达到2亿4500万人。退休科技工作者也近2000万人,这么大的一个人群,畅想2035年,在未来如何更好发挥这个人群的作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谈到信息技术领域或者说芯片、集成电路领域,大家会提到一个词“卡脖子”。一说“卡脖子”,就觉得像喘不上气的感觉。我觉得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这说法确实体现了它的重要性,我们国家要做到“自主可控”,需要这个东西,所以我们把它列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但一说“卡脖子”,好像就觉得我们的基础什么都没有,其实不是这样!

  集成电路从发明到现在,也就是60年多一点点,准确说是62年。我觉得没有一个技术,仅用了60年就可以对人类生活的产生这么大影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集成电路顺着摩尔定律快速向前推进。大家希望新手机上有新功能,这个推动就靠集成电路的芯片,从最早的微米开始,一直现在的7纳米、5纳米、3纳米推进速度相当快。

  但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从头做到尾,它是一个全球的产业链,因为它发展得太快,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投入。

  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其实从集成电路的研究开始,我们并不落后,我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做。我们有很多前辈,包括黄昆院士、王守武院士、林兰英院士,都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当初我国发射的东方红一号上面的锗晶体管,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承认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这个领域的发展,是要财力堆起来的。第二,这是一个人才高度聚集的行业。这两点可能是导致了我们虽然起步并不晚,但是我们没能随着摩尔定律快速推进,我们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足,造成我们相对滞后。第三,可能还是需求牵引不够。大家可以想象倒推20年、30年,我们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度并不是很高。

  但从2006年开始发生了转机,国家开始部署16个重大科技专项,在这16个专项里前三个专项都跟集成电路相关:01专项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02专项是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03专项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在这三个专项推动下,无论是集成电路的基础研究、技术应用,还是产品研发,都在快速推进。当然,全球整个行业都依然在遵循摩尔定律继续往前走,别人没有停止,我们也在继续追赶。

  从集成电路行业的产值来看,我国连续三年增长率都是两位数,我们自己的能力在提升,中国的市场也在扩大。比如CMOS图像传感器,中国在全球市场出货量排在了第二位。你做出来的东西质量好、便宜,你就能占到市场。

  这个行业是一个开放行业,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闭环。开放的最大好处,就是你可以享受到最先进的技术,从而有机会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通过国家重大专项将近15年的支持,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奠定了很好的一个基础,但是还需要持续支持。未来可期。

  纳米科技这个领域,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其他成熟领域相比,只是一个很小的小弟弟。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刚刚发展起来的。

  过去20-30年里,我国纳米科技得到国家较高强度的持续支持,因此,纳米科技在基础研究层面已经达到了国际第一梯队水平!特别是这一两年以来,我们科学家在国际第一流期刊发表的论文,几乎每周都可以看见,以前我们大概一年也看不到一篇。

  我们展望2035年纳米科技发展的美好前景时,除了需要持续的科学基础研究之外,其他重要的还有纳米科技教育,一流的纳米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国家科研经费的大力投入。

  目前在中国大学里,虽然在研究生阶段有很多人从事纳米科技研究,但纳米技术或者纳米科学还没有作为本科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科点,这件事情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西方不少国家从K12教育,即小学到高中教育中已经引入纳米科技知识。我希望未来我们的教育体系能从高中开始,就有纳米科技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体会到纳米科技带来的好处,不断提高对纳米科技的兴趣。

  关于经费支持,在科技体制改革以后,国家以重点专项的形式支持各个领域发展,支撑一批科学家们,能够集中精力工作。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在“十三五”规划实施中,已经在新材料、新器件、新型医药与诊疗、新的检测手段,以及能源与环境领域显示出重要的成果。

  30多年前我刚刚出国学习的时候,起点太低。不知道课题里在教什么东西,最要命的话,根本不懂他们的语言,更不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所以我们的起点要低很多。但这些年以来,我们有非常多的科学家从海外学成归来。包括在座的几位,他们不仅带回先进的前沿科学知识,也有更开阔的科学视野。

  纳米科技教育、一流科研人才引进和培养和国家高强度科技经费的支持,这些是我们目前在纳米科技发展中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础。

  根据200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定的目标,2020年我们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参加了评估组,我们的结论是“基本进入”,因为我们还有些主要指标没完成,比如R&D的投入强度,我们当初确定的目标是R&D占GDP为2.5%,现在是2.2%。还有一个结构指标,基础研究投入,多年来我们一直在5%,现在达到6%,但和国际上15 %、20%的相比,还相差很大。我们回过头来看,这15年总量在不断上升,基础研究投入绝对量也在增加,但是比值还是小不少,强度远远不够。

  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关键还是靠人才。科研人员的时间分配,我们往往重视不够。过去做过调查,大概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时间用在实验室搞研究;三分之一可能是间接和研究有关,用在报项目、报奖励、发论文、学术交流;还有三分之一时间用于其他事务。我觉得这方面重视不够。虽然也出了一些政策,但是在落地方面还需要下一点功夫。

  具体到科学素质,我们已经达到了10.56%。但从全国来看,实际上是上海、北京这些比例高的地方,把一些低的地方拉起来的。因为中国太大,区域差别也很大。

  日本海啸那年,我国出现了抢盐的现象。日本海啸,我们抢盐,实际上也是科学素质的问题。说明客观上我们确实差距还比较大。像这次疫情,我看是多点散发常态化,不容乐观。我们对病毒本身的研究未知的东西太多,特效药也还没有,病毒变得快,疫苗赶不赶得上还有待观察,所以日常防护更显得重要: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

  说到未来,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增强自信心很关键,我们得有底气。现在国家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所有的制造业门类和加工能力我们都有,世界上这样的国家还真不多。再加上我们GDP过了100万亿元,这是很大的底气。而且这次疫情防控,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

  我们发展和生活的标准不能定得太高,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要量力而行。这和家里面过日子是一样的。

  在科学基础和技术前沿方面,我们跟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不过这是经过努力可以改变的差距。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有传统的,我们缺的是个性的自由。如果我们把发挥个性自由和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我们就无敌了,这也是我们民族的底气所在。在人的进化中,除了遗传上的进化,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文化的变化,跟基于遗传的传统进化的差别,在于它的变化非常快。一些看似顽固的文化现象,也能比较快地改变。

  我们社会现在有对孩子溺爱,假货、假药等现象,这些东西我觉得有一个根源,就是我们这一代,包括我们父母这一代,经历的苦难太多,资源非常稀缺,财富非常少。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突然意识到,原来有钱很重要。但这扭曲了一些我们原有的好传统。

  我是1999年底回国的,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1600块,和在海外收入差太多。但要看到,从那时到现在,再从现在到2035年,变化会同样巨大。我爱人就老说我,你怎么老在家里留着那些“垃圾”?我舍不得啊,小时候穷怕了。

  到2035年,我们基本上实现全民富裕,那时候,精神、心理状态会积极向上,并且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会发生积极转变。我觉得大家就会意识到,不管做什么工作,个人兴趣得到满足而开心最重要,不会再那么在乎职业差别。家长可能就不再老期望孩子一定要考北大。他考随便哪个大学,只要孩子满意,这就好,不用纠结。这就为个性自由和创造力的发挥打下了基础。

  人们更健康有赖于技术进步,比如基因组学的发展,从生命编码的最根本层次上,让我们前所未有地认识到很多东西。我们意识到原来很多事情我们是可以提前做的,比如,一些遗传缺陷导致的潜在代谢性疾病,通过对人的基因组的分析,可以提前预防。我想到2035年的时候,大概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他的遗传密码就会破译存起来。当然这涉及隐私需要保密,档案会用于将来的健康筛选。比如可能某些东西有的人不能吃太多,而有的人就要注意多吃一点。所有这些会改善我们社会的整体健康。因为如果每个人更健康了,社会的代价就会小很多,家庭就更幸福了。

  实际上,我们通过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做了好多工作,比如让水果更漂亮,让农业的产量更高等。但我们要意识到,任何一个技术进步、技术应用都是有边界的,我们只有尊重边界,才能理性地去利用这些资源,天行体育平台社会将变得更美好。

  我认为,我们担心的,不只是二氧化碳增加,而是在二氧化碳增加的同时,还有好多其它因素也在起作用,比如环境污染、生境破坏等。科学家回顾地球的历史,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就是地球大概经历过5次巨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仔细分析,每次都不是单一事件影响,都是几个事件叠加到一块。

  现在大家在非常关注碳排放这个事情,因为它会影响到我们2035年,我们到时候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个环境还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像我们一样畅想未来的美好?

  科学技术肯定会越来越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还是人类对自然探索,都应该有边界。对边界的认识将会有助于整个社会,以及我们地球的健康发展。

  新冠病毒的出现,让人们重新的审视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全国政协有一个读书群,有委员推荐了《病毒星球》和《寂静的春天》。我的读后感受,就是人类有时在发展中,会忘记了人其实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他没有那么伟大。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一样,比如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遇到伦理的问题,遇到边界的问题。

  在纳米科技发展的初期,国际上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非常关注有关技术标准和纳米技术的社会冲击,如社会伦理方面,张委员也提到的类似问题。我记得大概是10年或者更早之前,西方人做了一部卡通科幻片,里面有一个纳米机器人蓝色精灵叫Blue-goo。一开始,蓝色精灵还可以接受人的指示,但成长到一定程度后,它开始具有智能。他们自己结成团伙,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够自己决定行动。最后,人本身变成了被动的客体,他们变成了主体。

  这实际上是提醒科学家们:你在发展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它负面的影响。比如纳米生命材料的安全性的问题,会不会在使用或治疗过程中产生什么新的副作用?

  我们畅想未来,想象未来的人会是什么样的?我想,有可能是三种人:自然人,机器人,还有头脑植入了芯片的人。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教育肯定要改变,因为现在考试那些知识都不用去背了。如果基因技术更发达,一个人体就像一部机器,什么器官坏了换什么,那不就永生了?所以我们的科技伦理一定要超前!

  未来2035年的蓝图已经有了,要让我说,就三个字,“抓落实”,这是最关键的。

  我谈到公民科学素质,到了2035年,如果要达到一个数字,假如说是25%,难度还是不小。怎么抓?我想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现在任中国老科协做常务副会长,在会长领导下,我们正在启动探索做一件事:办老年科技大学。“老年科技大学”的概念和我们现在的老年大学有区别。现在的老年大学,要有独立的场地,财务,课程基本上是书画、音乐等文学艺术为主。我们的老年科技大学,课程安排:要讲前沿科技,这些内容,对老科技工作者关心也关注。要讲科学健康,讲一些实用技术,包括智能手机的使用。谈到疫情防控,我们说,政府做适老化的事,但是老年人,特别老年科技工作者,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要能跟得上科技进步。老们还有很大的一项任务,就是教育第三代,还要讲教育学和学心理学等。

  办大学要场地,我们打算和科技馆联手办。科技馆过去重点是青少年,以后要有意识地把老年人这个人群作为第二重点。科技馆周一休息,周末和节假日人多,平时周二到周五,人不是特别多,我们就利用这个空隙,把教室解决了。至于老师,好办,我们这些人群里面藏龙卧虎,组织志愿者教师队伍。至于教法,不是做报告,可能几位教授讲那么20分钟,然后就开始讨论,讨论式、聊天式教学。

  据科协统计,现在科技工作者有9100万人,老科技工作者大概占20%,1800多万人,这是很大的一个人群也是社会宝贵的财富。

  第二件事,我是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的志愿者,从2012年8月提出并做了8年,一直在推动在农村中学建科技馆。教育改革后,高中进到县城,初中留到乡镇。农村孩子父母在外打工,青少年教育成为很大的问题。基金会做了8年,利用社会募集资金,利用中学现有的教室里面,放了20多件可以互动的科普展品,还配了3D打印机,数字内容,最重要的还要放孩子们的作品,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这个馆建在中学,要求对附近小学和村民开放,主要在老少边穷地区已经建了1000多所学校科技馆,受益人群有1000万人次。

  我讲这两个具体事,主要是想说明什么呢?科学素质是个大概念,所有人都要做。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在一线的科学家,任务很重,也很忙,但是有责任也有义务,要让公众理解你所研究的东西,这很重要。我觉得,未来的路很长,但是路径清楚,有信心能够做好。我们的目标能够达到。

  我想提一点:如何能够提高青年人,特别是年轻学者的想象力,特别是具有超前创意的想象力?

  纵观世界上科技发展的过程,很多东西并不是在学校里教出来的,而是由一些天才或者说智力超常的人想象出来的。就像我们老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SpaceX的马斯克等人,都不是常规课堂上教育出来的,而是具有特异的想象能力和执行力。需要给这类青年人开绿灯,提供他们发展的环境。

  我们的基础教育希望孩子们循规蹈距,老老实实听中小学老师的话。到大学和研究生的阶段时听导师的话等等。但是忘记了一件事情,就是能能够营造一个环境,培养这些青年人足够的想象力。

  还有一点,我觉得最重要。现在对年轻科技工作者或者是学生,特别要提倡家国情怀。有了家才有国。热爱自己的家,热爱自己的国家!这种家国情怀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种情怀每个人感觉做任何事情都是为自己的家,为了自己的国家的发展,都和我们下一代紧密联系在在一起。具有这种情怀和视野的人,工作起来就充满了自主,充满了热情,会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会因为工资待遇、资金经费、各种“学术帽子”等问题太纠结。

  畅想未来15年,大家在担忧我们发展比较迅速,可能会引来一些问题。各位委员从各自的领域方向,都给了一个很正面、很积极的回答。确实,现阶段出现了一些过去没有的问题,有些可能正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听了各位委员的观点,我突然感到: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多学科的知识。

  说到如何实现远景目标,对我们做技术的人来说,就是踏实去做,任何事情不去做,一定不会有收获。希望我们的集成电路领域和芯片领域能有更多的进步,满足我们国家的需求,解决我们现在的困境。

  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全球的产业链,按分工来做各自的。台湾地域并不大,但就集成电路代工来说,全球代工的60%份额都在台湾,不仅是份额大,而且是先进工艺,整个代工业的利润的60%也都在他们手中。

  在集成电路这行业,如果你做不到前三,其实你就没有生存空间。我们有投入,有清晰的目标,我相信未来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

  而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些领域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在前引领的地步。当你走到前面,或者是即将走到前面时,就需要自己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充分的创新力。

  那真是个好剧。冰天雪地,没吃少穿。上面是敌人飞机,下面是大炮,我们那样的装备愣能把它打到谈判桌上了。

  2035年极为重要,如果我们达到了目标,全民都富裕了,将引起非常巨大的变化,因为一些转变是要有基础,特别是物质基础。

  刚才齐委员讲的我非常赞同。回顾咱们国家的历史,影响我们国家复兴、变得更强大的,不是外部力量,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屈服过。

  根本上就是刚才讲的:有没有创新?我们的人才跟上跟不上?所以教育问题,极为重要。

  现在的家长应该往前看,你的孩子长大的时候,他们面向的是2035年的社会,在那个时候怎么样生存?让孩子有真才实学,而不是只会刷题,这永远是刚性需求。

  大家都关注芯片,今天有机会跟网友们沟通聊天,如果有正在准备高考,或准备考研究生的网友,我们很希望大家能够选择微电子领域或者集成电路领域来求学!

  这个行业真的有发展,是我们未来整个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集成电路专业从去年12月30号,已经正式批复建设成为一级学科。

  我也来“卖”一下我自己的专业。我学的是进化生物学,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除了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你会发现好多事情都是个偶然的存在,正是因为某个条件出现让它变为必然。事物之间总有联系,这个联系无论多弱,如果你忽视它,可能过一段时间就有大问题。所以大家如果尽早让知识架构更全一点,会非常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免费广告,也来一个。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人人有责,未来不是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上一篇:电子电路基天行体育网址础知识大全文库
下一篇:高校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排行榜 2024全国76所高校智能医学工程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