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体育天行体育

天行体育
2024-12-04 02:17:35

天行体育app到2035年 郑州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800亿

分享到:

  现将《郑州市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推动郑州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体发〔2021〕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河南省体育局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豫体〔2021〕43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郑政〔2021〕12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郑政办〔2021〕7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近年来,郑州市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持续增长,产业发展载体逐日增多,重点企业不断涌现,体育消费潜力持续激活,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产业链条日渐完善、产业融合不断加深、产业质量极大提升的发展格局,体育产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

  体育产业规模持续增长。郑州市2022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31.06亿元,名义增速1.69%;体育产业增加值190.61亿元,名义增速0.37%;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50%,与2021年基本持平。其中体育制造业增加值52.70亿元,名义增速0.74%;体育服务业增加值131.93亿元,名义增速0.22%;体育建筑业增加值5.98亿元,名义增速0.41%。

  体育产业载体逐日增多。据统计,郑州市拥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3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8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1个,均发展成为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体育产业主体不断涌现。截至2022年年末,郑州市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总数量达到7466家,较2021年增长20.36%;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达到6.40万人。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用品制造和体育服务业的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主体支撑。

  体育产业市场持续激活。2022年郑州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金额2748.59元,按照2022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82.80万人计算,郑州市体育消费总规模352.59亿元,较2021年增长3.27%。2022年度郑州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为83.67分,较2021年提升3.39%。其中,健身指导服务满意度得分最高,为86.71分。体育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消费潜力持续激活,公共服务满意度持续提升。

  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幸福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低、覆盖领域广、产业链条长、需求弹性大等特点。未来十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飞速发展期,也是郑州市建设体育强市的关键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突出,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

  政策叠加优势带动新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发布,为郑州市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政策契机,有利于推动区域之间体育赛事等相关产业的协作共赢,促进体育产品进出口,推进体育制造业、体育零售业等产业的发展,是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体育强国战略指明新方向。随着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提升体育用品供给能力、培育自主体育品牌、扶持市场主体发展、扩大体育消费等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发展、全链式发展、融合发展、协同发展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郑州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

  发展转型阶段赋予新使命。在郑州市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指引之下,郑州市积极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城市标杆,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展示“山河祖国、文物双全”的资源禀赋,智慧体育、体育康养、体育文旅等新业态延伸了传统产业链,为城市发展增加新动能。体育消费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构成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持续推动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

  尽管郑州市体育产业整体呈现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市场规模恢复向好、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载体更加完善、发展基础更加夯实、要素供给更加有效、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涌现的态势,但与郑州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和产业基础相比,郑州市体育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服务和产品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国际国内体育产业发达城市相比,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总量不大、产业动力不足、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核心业态发展不充分、区域产业特色和集聚带动效应不明显、要素供给短板突出、结构错配矛盾等瓶颈依旧显著。突出问题如下:

  一是在体育产业奖励补助、体育企业融资渠道、体育消费市场供给、体育行业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等方面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是核心企业数量不足,且以科技型、数字型、户外运动型体育企业最为明显,在产品的研发设计方面还缺乏创新意识,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大型体育龙头企业,难以形成体育产业项目集群效应。

  三是体育消费场景打造力度不够。在培育体育消费新热点、新场景上,未能充分发挥郑州市体育、自然、人文、历史等多要素汇聚的独特优势。在打造个体式、沉浸式体育消费新场景、体育旅游特色产品线路、市民休闲运动娱乐体育主题商业综合体等方面力度不足,难以满足和刺激市民体育消费需求。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对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河南省最新体育产业决策部署和郑州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以“体育河南”建设为引领,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培育壮大体育产业市场主体,促进体育产业供给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本体产业为支撑,“体育+”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产业专业化、数字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将体育产业打造成为郑州市重塑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更新、优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打造国家一流体育产业强市,使体育产业成为郑州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统筹协调体育事业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共建共享,强化科技、金融、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配置体育资源,促进体育资源要素有效集聚与有序流动。

  坚持融合发展、产业互促。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医疗、康养、农业、科技、制造、传媒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鼓励和引导其他行业或企业跨界参与体育项目经营活动,形成产业互助、产业互促的发展格局。

  坚持智慧赋能、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数据在体育产业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加大智慧科技在体育产业中的实践和运用,引进培育相关产业人才,提升体育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更好满足体育消费新需求。

  坚持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抓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郑州都市圈建设和城市更新机遇,推动体育产业项目建设综合开发,促进体育产业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加强与国际国内重要城市、郑州都市圈内各城市的互动与联动,形成协同发展机制,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体育赛事品牌。落实中国武术“走出去”工程,加强传统武术与武术教育协调发展,用好少林功夫名片,推动国际体育资源集聚,提升郑州体育产业发展的综合影响力。充分发挥登封市武术、郑东新区水上项目、上街区航空运动、荥阳市象棋等各区县(市)的独特优势,打造各具特色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统筹互动,协同发展,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

  产业规模与效益齐升。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郑州都市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65%;到203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8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接近4%,体育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的市场主体梯次培育成效显著,体育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专业性体育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培育1—2个商业模式清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体育龙头企业;到2035年,体育龙头企业达到5—10个,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3—5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2—3个。

  多业态融合体系逐步形成。体育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旅”“体绿”“体培”“体医”“体农”融合成为全市“体育+”多业态融合发展典型场景。

  数字化转型日益加速。体育生产数字化能力不断提升,体育制造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比例不断扩大,数字体育产业创作与生产不断加速。到2035年,重点打造3—5个体育元宇宙典型示范场景,推动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

  体育消费提质升级。市民健身意识、体育技能日益提升,参加体育锻炼、观赏体育赛事、进行体育消费成为市民的时尚生活方式,年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创建高质量的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取得成效,体育消费新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新生态不断优化。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0块,人均体育消费达到2000元;到203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以上,人均体育消费达到2500元。

  进一步提升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场馆服务等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全龄、全时、全域的生活性体育服务业,重点推进体育中介咨询、体育法律服务、体育金融服务、体育信息服务、体育创意营销、体育产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体育服务业发展。

  构建高水平赛事和活动体系。构建以绿色、低碳为风尚,国际国内大型品牌赛事、本土特色品牌赛事、新兴体育品牌赛事、群众性品牌赛事为驱动的高水平赛事体系。做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马拉松、龙湖半程马拉松等品牌赛事的运营与推广;提升巩义市冰雪运动、郑州经开区超级赛车运动、郑东新区和郑州高新区水上运动、上街区航空运动、荥阳市象棋、惠济区黄河马拉松等系列自主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重点扶持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垒球、三大球等为主的高水平职业联赛、高校联赛、社区村镇联赛、大师赛、积分赛、邀请赛等赛事活动。打造以“动起来·‘郑’精彩”为主题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构建富有郑州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主题赛事活动+系列赛事活动”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打造国际体育精品赛事名城。

  创新开发新兴体育竞赛项目。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电子竞技、街舞、极限运动、时尚体育运动、水上运动、户外运动、低空运动等新兴体育运动竞赛项目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投资打造户外运动基地、电子竞技中心、极限运动基地等。积极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价值转换,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马拉松、徒步、自行车、汽车自驾等项目,打造黄河文化户外运动带。以民俗、棋牌、钓鱼、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武术、游艺和竞技等传统竞赛、非遗项目为依托,开展地方特色性民俗体育赛事,创新开展民间竞技类体育竞赛和活动,加强登封少林武术、巩义小相狮舞、荥阳苌家拳等非遗项目、民间(俗)体育项目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凸显各区县(市)特色民风民俗。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5G、大数据、新媒体、自媒体等技术手段,融入元宇宙、物联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扩展现实等新概念,持续改进产品的虚拟感知、场景体验、情景模拟等,创新开发线上健身休闲项目,配套开展虚拟运动赛事,开发有郑州特色的数字藏品,营造新兴健身休闲产品供给模式。鼓励制作视频号、应用程序、影视、动漫、元宇宙等内容产品,健全健身休闲产业链条,扩大产品供给范围,增强健身休闲产品的消费吸引力。

  以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原网球训练基地管理中心、郑东新区市民体育公园等大型体育场馆空间更新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谋划导入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分辨率等高新技术,提升体育场馆智慧化服务水平。鼓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合理配置商业设施,推动体育场馆开展多元化经营服务,构建场馆服务产业链。推行经营性体育设施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一体化,培育一批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主体和场馆服务品牌。

  充分利用郑州市在交通、会展方面的资源优势,鼓励会展经济与赛事活动、体育企业融合互动,形成“精品赛事+产业高峰论坛+专业体育展会”创新协同发展模式。鼓励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积极申办、举办体育会展、体育峰会等系列活动,积极争取一批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全国性行业协会等举办的知名体育展会论坛落户郑州,打造全国“体育+”展会承载地,扩大城市体育影响力。支持在郑标杆性展会增设体育板块,提升体育产业显现度。

  依托黄河文化旅游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文化板块“两带一心”功能布局,培育自然研学、生态体验、康养锻炼等新业态,提高全市体育旅游供给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跟着赛事去旅行”文体旅融合品牌活动,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丰富旅游业态,推动景区从“观赏游”向“体验游”“沉浸游”转型。

  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体育文旅IP,持续推进少林功夫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宣传方式,打造品牌传播矩阵,推动城市IP全链条发展。依托嵩山、伏羲山、五云山、青龙山等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运动资源,重点开发山地户外旅游、冰雪运动旅游等体旅融合产品,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体育主题酒店、区域冰雪运动休闲基地和户外营地,加快培养体育旅游导游、户外运动向导等体育旅游服务人员,推动体育旅游全民参与。

  加强体育设施、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园博会等国家战略和载体的融合,着力推动体育设施植入城市绿化与城市更新,支持在沿黄景观带、森林公园、地质遗产、绿道、广场、公园、街区等公共空间融入体育元素,促进体育融入城市生活。加大郑东新区市民体育公园、北龙湖足球公园、龙湖湿地公园等场地的资源开发利用,强化“绿道+赛事”“公园+产业”“场景+消费”等商业模式创新,引入多元业态,积极培育绿道体育品牌,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实现绿道文体旅商相互融合的场景。

  积极落实体教融合政策要求,以培养青少年掌握1—2项运动项目技能为目标,组织开展各类体育研学、体育技能培训等,发展体育培训产业。以“动起来·郑精彩”为主题定期举办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学生(青少年)运动会和单项比赛,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育科普研学等活动,推动青少年体育与社会体育赛事合作,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多元化开展青少年、幼儿体育活动。依托现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学校及社会体育场馆等资源,通过对旧厂房、仓库和老旧商业设施的改造、进驻综合商圈和特色商业街(步行街)等途径,丰富体育培训载体空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培训行业,培育各类运动项目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体育名人工作室等体育培训市场主体。

  发挥体育运动在伤病防治、康复疗养、体质健康干预等方面的特殊功效,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助力”的运动促进健康协同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郑州市丰富的高校资源,开展运动人体科学等相关研究并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加大运动医疗、运动康复、运动损伤预防等方面的研究与投入,完善运动损伤康复管理和服务。探索建立“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创建“体卫”融合专家资源库,支持在社区卫生健康服务机构中设立健康驿站、运动健身服务站等。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运动康复科室、开设运动医学门诊,鼓励自动体外除颤器普及应用,推动体质监测与健康体检同步检测、数据互通和一体化报告。发挥中医在运动康复中的作用,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治疗师,开展肌骨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及科学运动指导。加强医疗机构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体育局等主管部门协作,对全市体育赛事、户外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医疗支持服务。

  鼓励乡村以自身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体育运动资源为基础,以生态宜居环境和休闲度假氛围为依托,将路跑、骑行、登山、航空体育、风筝、垂钓、户外自驾、露营等体育元素与农业科普、家庭农场、田园采摘、农耕体验等农业元素有机结合,打造田园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圈,形成以“绿水青山”为主题的体育乡村旅游新形式,天行体育网址带动乡村体育旅游业发展。广泛组织“千村百镇”系列体育活动、美丽乡村健步走、田园沿路(江河湖泊沿岸)马拉松(健康跑)等乡村特色健身活动,推动体育活动向基层延伸和末端拓展。鼓励乡村选取并传承传统农业加工技艺,打造以体育为主题的工艺体验和研学活动,推动“三产融合”。

  以“内生外联”为准则,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中小微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强化体育产业发展主体支撑。

  积极嵌入中原科技城建设规划,围绕郑州“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加大引进国内外体育优势企业、品牌和项目,支持各类体育品牌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重点引入国内外知名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赛事运营、体育制造、数字体育等相关企业,鼓励重点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推动企业向品牌化、标准化、专业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支持拥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强的本市体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各类中小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到2025年,培育1—2个商业模式清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体育龙头企业,到2035年,体育龙头企业数量达到5—10个,力争在武术、户外运动等重点领域打造从项目策划、组织实施、竞赛演出到广告推广、传媒中介、交易平台、场馆建设、融资租赁、综合服务等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贯彻国家关于支持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举办全民健身日等系列活动,搭建体育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理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以政府补贴、定向采购、银行贷款等方式,扶持体育领域“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支持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继续深耕体育领域,做优做强。加强“产学研”结合,重点提升郑州市本土高校体育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培育体育企业孵化平台和体育产业众创空间。结合财政承受能力和行业领域发展需要,探索设立体育创业投资基金,服务企业在体育领域创新创业,支持各类体育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争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项目),持续激发市场参与积极性。

  推进成立市体育产业联合会、体育产业研究院,支持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体育企业在产业研究、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引导传统孵化器与体育产业融合,构建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于一体的体育企业孵化链条。规划建设集体育、旅游、休闲、娱乐、文化、生活、康养、会议会展、商务办公于一体的郑州国际体育产业园区,形成以场馆管理运营、体育用品生产销售、赛事策划与运营、体育培训、体育经纪、会展、健身休闲、运动康复等为主要业态的新型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有资质的经营性体育教育培训机构,建设规模性的体育训练基地。有序发展体育广告、赛事信息、体育城市形象设计等相关传媒机构。鼓励发展体育项目推广、组织承办、运动项目评级鉴定等中介组织。鼓励发展城市体育项目、体育用品、体育文旅等经营机构和电商交易平台,发展体育服务贸易机构。规范发展体育场馆设施租赁、体育资产质押经营性公司,合规发展体育彩票站。

  以“数字郑州”建设为指引,以创新为驱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数字化、智能化服务为目标,以体育产业智能化中心、体育智慧场馆、智能制造为载体,加快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郑州市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积极引进体育智能制造和新兴装备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成果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智能化产品。对接居家健身人群的消费需求,研发生产智能穿戴装备、智能跑步装备、智能骑行装备、智能健身镜等智能体育产品,加快体育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支持打造“智能健身器材+运动健康服务”“体育器材制造+场馆数字管理”等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产品+服务”模式。加大与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自贸区郑州片区、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的产业规划对接,新建一批体育智造产业园区,推动传统体育制造向智能化、集聚化方向发展,打造体育智能制造创新集群。

  围绕郑州市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元宇宙创新之城、产业之城、融合应用之城”的目标,引进落地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体育元宇宙研发机构和企业,加大体育元宇宙数字空间基础平台建设,建设具有郑州特色的元宇宙典型示范应用场景。鼓励开展元宇宙赛事活动,结合文旅“元豫宙”,积极探索虚拟赛事新赛道,创建郑州标志性虚拟体育综合性赛事,纳入虚拟滑雪、虚拟骑行、虚拟水上、虚拟极限等运动。鼓励企业(联盟、高校等)组织开展元宇宙领域大赛、论坛等活动。

  推动体育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服务等环节产品开发,鼓励体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协力推进体育传媒业数字化升级,支持打造体育数字内容创作和资源传播平台,支持直播、短视频、游戏等在线体育产品创作与生产。加快引进、培育电竞职业俱乐部和职业赛事,打造多层次电竞品牌赛事体系,支持相关企业建设集电竞研发、版权发售、赛事运营、场馆运营、电竞教育于一体的电竞产业园区,推动建设产业链完备、业态丰富的电竞产业生态圈。鼓励体育数字服务商面向体育用品、运动设施、健身软件及平台,推动虚拟现实终端及内容兼容适配,支持虚拟现实落地户外与室内、有氧与无氧、单人与多人、休闲与竞技等多元体育运动领域,推动虚拟现实在训练、赛事中的应用,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智能化、沉浸化的新型体育运动解决方案,构建大众健身新业态。

  积极嵌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丰富体育消费新供给、优化体育消费新生态,加快打造高质量的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以郑州市庞大的常住人口和旅游人口基数为依托,培养群众体育消费的理念,提高体育消费的意识。积极与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发体育金融消费产品,以赛事、活动、会展等为抓手,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体育产品消费。持续拓展体育消费人群范围,健全体育产业互动机制,合作打造精品体育旅游赛事、线路和典型场景。

  加快培育文旅体消费场景,在文创街区、旅游景区融入更多体育内容、运动元素和消费业态。以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管城回族区等城市老城区为重点,打造体育消费引领中心,鼓励引进体育消费新业态和新热点。以商务集中区、商业综合体、贾鲁河、金水河体育公园、体育服务综合体、综合商圈和商业街(步行街)等为载体,鼓励商业综合体引入室内卡丁车馆、攀岩、体育主题乐园等潮流业态,大力发展周末、节假日和夜间体育经济,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体育消费新场景。依托郑州市城镇特色服务节点和城市社区健身圈,创新布局体育消费产品,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体育主题购物节、体育产业嘉年华、体育消费日等节庆和会议会展活动。以城镇规划体系为依托,以商业综合体、中央商务区等为载体,选取郑州商都遗址、二七广场、郑州奥体中心、万达广场等购物中心,开展夜间足球、轮滑、广场舞等时尚体育项目,打造体育夜经济消费场景。支持山地户外运动与美食餐饮、农事体验、文创设计、亲子互动、民宿度假等业态叠加。支持将低空飞行营地、汽摩运动营地打造成为新消费生态功能体。

  完善多部门协同合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体育产业工作机制,实现对不同业态、不同运动项目的精准化、专业化的管理和保障。完善市区联动、政企联手合作机制,强化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职责落实,切实承担资源开发、产业促进、企业招引等职责,确保政策、工程和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统筹利用国家、省、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将体育发展规划纳入市和区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投资基金+政府采购公共体育服务”的综合支持体系。切实落实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支持政策。加强体育产业用地保障,制定落实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实施体育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鼓励各区县(市)研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不断建立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体育产业领域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体育赛事、体育设施、健身指导、体育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标准,探索制定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标准。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为体育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服务,增强体育领域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实行加强到期续贷支持、足额保障信贷规模、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增加中长期贷款供应等措施。联合金融保险机构,推出涵盖参与常规体育活动人群和参与高风险体育运动人群的体育安全保险产品。

  推动将体育人才纳入郑州市人才计划支持范围,培育壮大高层次体育人才队伍。鼓励郑州市域内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类专业,支持体育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体育领域复合化、专业型人才培养,共同建设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鼓励和引导优秀退役运动员自主创新创业。

  建立健全地区间、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做好体育产业机构名录库建设、体育消费常态化调查统计等工作,推动开展体育产业重点行业监测、运动项目产业数据监测等工作,编制发布体育产业白皮书。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机制,构建多维度、可量化、可实操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区县(市)体育产业工作进行考核考评,做好动态监测、节点管理、协调调度等工作。

上一篇:2024龙湖天钜公馆官方网站-龙湖天钜公馆售楼处电话-详情
下一篇:一所南京神校怎样深度改写创业圈